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宗旨
期刊简介
编辑部介绍
收录情况
版权声明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外审登录
编辑登录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日立金属非晶带材的发展
马长松
电工钢 2023, 5 (
4
): 38-.
摘要
(
208
)
PDF(pc)
(684KB)(
229
)
可视化
收藏
日立金属是世界第一大非晶带材生产商,2023年更名为博迈立铖(Proterial)。本文对其非晶带材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比了单炉间歇式和多炉连续式非晶制带工艺特点;多炉连续式非晶制带可以实现多炉连浇,带材连续卷取,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材率,但对生产设备、工艺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介绍了该公司的非晶产品和在新用途、新标准方面的探索,包括开发的高磁感非晶产品HB1M和磁畴细化低铁损产品MaDC-A
TM
,可以有效降低铁心损耗;通过回收废旧非晶配变铁心作为非晶制带原料,可以实现原料成本降低和产品的循环利用;积极拓展其他领域应用,如非晶电机、太阳能发电用非晶电抗器铁心和Ni基非晶焊材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取向硅钢在电机中的应用及展望
鹿旭升, 李扬阳, 马德稷, 李志野, 曾鹿滨, 裴瑞琳
电工钢 2024, 6 (
1
): 23-.
摘要
(
160
)
PDF(pc)
(1654KB)(
321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机铁损、提高电机性能,取向硅钢取代无取向硅钢应用于电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绍了电机用取向硅钢应用技术发展,总结了取向硅钢电机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每项技术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电机应用取向硅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取向硅钢电机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电机行业的高效、高功率密度和低损耗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薄规格和极薄/超薄硅钢发展态势研究
陈 卓
电工钢 2024, 6 (
1
): 46-.
摘要
(
151
)
PDF(pc)
(661KB)(
334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使得薄规格硅钢的需求开始增多,特别是快速自粘结涂层技术的进步,极大程度地拉动了薄规格和极薄/超薄硅钢在驱动电机、高速电机、微电机等高端电机市场的需求。目前许多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厂正在求购快速自粘结涂层硅钢,众多硅钢企业以及科研单位、涂料企业、铁心企业纷纷研发快速自粘结涂层和模具冲片技术,从中可以看到薄规格和极薄/超薄硅钢的发展趋势。本文重点阐述薄规格及极薄/超薄硅钢的生产现状、发展及需求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性能分析
胡明睿, 朱英杰, 赵益鋆, 王放秋, 沈 校, 方 烽
电工钢 2023, 5 (
3
): 28-33.
摘要
(
139
)
PDF(pc)
(1947KB)(
259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ANSYS Maxwell和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武钢DW系列无取向硅钢片进行磁性能与力学仿真分析。电磁仿真结果表明: 0.35 mm硅钢片较 0.50 mm硅钢片高频铁损最大降低了 48.9 % ,电机平均效率可提升 0.8 % 。说明采用薄规格硅钢可显著降低铁心损耗并明显提升电机效率,而相同厚度硅钢对电机效率影响不大。力学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硅钢片转子最大应力均为磁桥处,且随着转速提高而显著提高,当转速大于 12 000 r/min时,转子最大应力与转速呈2.06次方关系;同时,当磁桥宽度小于 1.6 mm且逐渐减小时,最大应力值显著增加。综上可知,使用薄规格、高强无取向硅钢可满足电机高效率、高转速发展要求。本研究可为新能源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研发和电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浅析TMEIC激光焊机双切剪调整机构原理
夏 欢, 刘 胜
电工钢 2023, 5 (
4
): 49-.
摘要
(
138
)
PDF(pc)
(1114KB)(
165
)
可视化
收藏
对TMEIC激光焊机双切剪剪刃间隙调整机构进行分析,并对双切剪机构结构原理和剪切质量提升进行了解析,认为影响双切剪剪切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剪切断面直线度和剪刃间隙调整。通过提高剪切精度,可以降低焊缝断带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三角型非晶立体卷铁心退火研究
黄永良
电工钢 2023, 5 (
5
): 52-.
摘要
(
134
)
PDF(pc)
(848KB)(
231
)
可视化
收藏
三角型非晶立体卷铁心退火工艺直接影响非晶合金铁心的产品性能。退火处理不当,会导致整批铁心的报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材料检测把关,对三角型非晶立体卷铁心退火工艺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实现了三角型非晶立体卷铁芯的稳定批量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与硅钢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比较#br#
张学明
电工钢 2023, 5 (
4
): 43-.
摘要
(
130
)
PDF(pc)
(1309KB)(
191
)
可视化
收藏
对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与硅钢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的概况、差异、市场供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这两种变压器的优点和缺点。目前,国网、南网变压器采购呈现以硅钢变压器为主、非晶合金变压器为辅的结构。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与硅钢立体卷铁心干式变压器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是目前的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无取向硅钢冷轧表面黑线缺陷的成因及生产改进
梁 元, 胡志伟, 蒋宪勋, 赵 雨, 王长波
电工钢 2023, 5 (
3
): 20-23.
摘要
(
130
)
PDF(pc)
(571KB)(
241
)
可视化
收藏
Si的质量分数 1.3 % ~ 2.0 %的中牌号无取向硅钢,当卷取温度由 630 ℃ 提高至 720 ℃ ,同一性能检测标准下其磁性能得到提高,但轧制后表面出现黑线缺陷。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卷取温度的提高使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结构发生变化,酸洗后表面残留氧化铁过多未洗净,经冷轧轧制后表面出现黑线缺陷。经实践证明,通过重卷+二次酸洗方式可消除轧制后表面的黑线缺陷,提高磁性能的同时,也保证了表面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取向硅钢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化规律研究
刘旭明, 张海利, 王艺橦, 郭函, 耿志宇, 赵阳, 蒋奇武
电工钢 2023, 5 (
4
): 14-.
摘要
(
129
)
PDF(pc)
(2876KB)(
222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鞍钢开发的厚度0.27 mm HiB取向硅钢的经验,研究了热轧、常化、冷轧、脱碳退火、高温退火等工序微观组织、织构的变化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热轧浅表层的组织为再结晶组织,中心层为未完全再结晶的带状组织,常化后均发生再结晶和再结晶组织的长大,取向硅钢的组织在冷轧和脱碳退火后转变为铁素体的等轴晶粒,经过二次再结晶后,Goss织构晶粒成长为毫米级的大晶粒。热轧浅表层是Goss{110}〈001〉织构的发源地,经过常化后Goss织构原位加强,冷轧后Goss织构转变为{111}〈112〉且部分残留在变形剪切带处,从而在二次再结晶时,形成了以Goss织构为主要织构组分的HiB取向硅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硅钢冷轧断带原因分析和工艺改进
舒泽腾, 滑小杰, 白 璐, 姚昕宇, 叶 芹, 董香芸, 闫成亮
电工钢 2024, 6 (
2
): 17-.
摘要
(
129
)
PDF(pc)
(2795KB)(
234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硅钢冷轧断带的具体原因,从而进一步改善硅钢的制备工艺,降低断带产生的概率。实验结果表明:断带样断口部分和断带未断裂部分的AlN和Al2O3等脆性夹杂物的质量分数比合格样分别高26.03 %和29.65 %,同时硫化物和复合氮硫化物等塑性夹杂物的质量分数比合格样分别低64.75 %和56.14 %。脆性夹杂物在轧制过程中,周围会形成缝隙,这些缝隙会形成裂纹,在轧制力作用下形成长裂纹,最终造成断带。为了减少断带,在冶炼时,可以加入0.03 %~0.05 %的Sn元素降低脆性夹杂物在夹杂物中的占比,同时延长2~3 min冶炼时吹氩站的时长,使夹杂物分布均匀,防止脆性夹杂物聚集,最终降低断带发生的概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取向硅钢高温退火工艺研究进展
彭小倩, 范刚强, 谭建芬, 杨群, 刘琦
电工钢 2024, 6 (
2
): 1-.
摘要
(
128
)
PDF(pc)
(2013KB)(
333
)
可视化
收藏
高温退火是冷轧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几十年来,许多从业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诸多进展。本文根据取向硅钢高温退火工艺的特征,结合国内外研究,对取向硅钢高温退火设备、工艺和组织生长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高温退火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部分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JFE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电工钢专利分析
李会敏, 陈妍, 张晶, 王莹
电工钢 2023, 5 (
6
): 48-53.
摘要
(
120
)
PDF(pc)
(780KB)(
188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以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和电工钢所要求的特性,对JFE近5年(2018—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电工钢领域申请的专利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申请专利特点和核心专利分析,揭示其专利技术类别和技术功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我国民企取向电工钢10年发展
孙 竹, 刘 婳
电工钢 2023, 5 (
3
): 45-49.
摘要
(
120
)
PDF(pc)
(775KB)(
228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10年我国民企取向电工钢市场规模、生产情况及在华申请专利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10年是我国民企取向电工钢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产能、产量、乃至高端产品的发展均取得较大进步,专利数量逐年增长,但也存在发明专利数量及比例不多、专利质量不高等问题,专利数量最多的申请人是包头威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连铸钢包下渣的影响及控制研究
唐中队, 袁 纲, 孔勇江, 陈大忠
电工钢 2023, 5 (
3
): 34-38.
摘要
(
118
)
PDF(pc)
(1190KB)(
168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某浇次钢包浇铸末期中包钢水全氧变化、炉次中包渣样分析,结合生产过程中钢包异常下渣时的影响及铸坯轧后缺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包下渣会恶化钢水浇铸性,使水口堵塞,同时会导致合金元素氧化,产生夹杂,影响钢水纯净度。严重时会导致耐材异常侵蚀,中间包内“结壳”“焊棒”发生。根据钢种质量需求特性,制定差异性钢包下渣控制工艺,可以有效均衡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清洗质量对取向硅钢初次晶粒的影响
程迪夫, 程祥威, 曾 剑, 王雄奎, 赵胜利, 蒋杰, 杨朝, 金犁
电工钢 2023, 5 (
3
): 24-27.
摘要
(
111
)
PDF(pc)
(1212KB)(
210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清洗工艺对取向硅钢清洗质量的影响,不同的清洗质量对应不同的初次晶粒尺寸和成品磁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清洗液浓度的增加、温度的提升和时间的延长,钢板表面清洗质量得到改善;清洗质量的差异会导致钢板初次晶粒均匀性发生变化,清洗质量好的钢带,初次晶粒均匀并且成品磁性能优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取向硅钢不同常化冷却工艺影响规律研究
石超, 宋程, 项利, 李建军
电工钢 2024, 6 (
1
): 15-.
摘要
(
111
)
PDF(pc)
(4650KB)(
250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空冷、40 ℃/s冷却速度以及水冷3种常化工艺下的取向硅钢在组织、织构以及析出相上的差异。随着常化冷却速率提高,常化板表面晶粒数量增多,而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将会更多地促使钢中奥氏体相转变为亚稳定相;常化后,热轧板织构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实验钢均沿板厚方向具有较强的α线织构、较弱的γ织构和较弱的高斯织构。此外,常化板中析出相的尺寸及体积分数会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激光刻痕工艺对取向硅钢铁损降幅影响规律研究
王晓达, 贾志伟, 张海利, 游清雷, 蒋奇武
电工钢 2023, 5 (
3
): 8-14.
摘要
(
109
)
PDF(pc)
(2223KB)(
239
)
可视化
收藏
以0.27 mm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激光刻痕功率、刻痕频率、刻痕速度及刻痕间距等参数对取向硅钢铁损降幅及磁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刻线形貌及磁畴结构存在差异性,其中低刻痕功率、高刻痕频率和刻痕速度下,刻线呈现浅轻形貌,磁畴呈不均匀散乱分布。该牌号优化刻痕工艺参数为:刻痕功率30 %、刻痕频率50 kHz、刻痕速度500 mm/s、刻痕间距5 mm,磁畴细化效果好,相应铁损降幅达9.47 %。此外,在激光刻痕参数交互作用下,铁损降幅随激光能量密度增大而显著增加,但激光能量过大会加剧破坏取向硅钢应力涂层,不利于磁畴细化和提高铁损降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退火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尹萍, 蒋鹏, 白晓路, 王海军
电工钢 2023, 5 (
5
): 21-.
摘要
(
108
)
PDF(pc)
(1447KB)(
189
)
可视化
收藏
退火是无取向硅钢热处理过程中关键工艺之一,退火加热速率、退火温度、保温时间、保护气氛和冷却速率均影响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和析出相的形成与发展,故退火工艺是否合理,对无取向硅钢性能提升至关重要。本文对前人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有关加热速率、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退火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高品质无取向硅钢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冷轧无取向硅钢50W470各向异性的研究
徐文祥, 陆天林, 程国庆, 祁 旋, 刘青松, 裴英豪, 施立发
电工钢 2023, 5 (
6
): 32-36.
摘要
(
108
)
PDF(pc)
(1332KB)(
196
)
可视化
收藏
对无取向硅钢50W470偏离轧向不同角度的电磁性能、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对磁晶各向异性能的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偏离轧向0°处的电磁性能最优,为最易磁化方向,且力学强度最低;偏离轧向50°~60°的电磁性能最差,为最难磁方向,且力学强度最高。偏离轧向各个角度的织构分布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高磁感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研究
樊立峰, 付余洁, 岳尔斌 , 胡文豪, 裘韶均, 金进文, 王德斌, 欧阳炜, 张博睿, 韦泽
电工钢 2023, 5 (
6
): 14-18.
摘要
(
106
)
PDF(pc)
(6535KB)(
180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OM、XRD技术对高磁感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过程显微组织和晶体织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磁感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温度区间为1 015~1 030 ℃;高斯晶粒异常长大前,初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缓慢,1 010 ℃时初次晶粒尺寸为25.9 μm;初次晶粒织构集中在{113},异常长大的晶粒为位向准确的高斯取向晶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