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冷轧硅钢近10年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
    张凤泉, 张维林, 孙文权
    电工钢    2024, 6 (4): 1-.  
    摘要111)      PDF(pc) (2417KB)(296)    收藏
    从中国电工钢近年来产量、进出口量、产品结构变化以及标准、牌号及磁感变化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工钢现状;通过对近2年电工钢价格指数变化分析,说明符合正常的市场规律;从电工钢产品、工艺装备方面提出了电工钢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电工钢标准的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激光刻痕降低取向硅钢铁损的研究现状
    张嘉声, 张建旨, 刘 婷
    电工钢    2024, 6 (4): 45-.  
    摘要109)      PDF(pc) (530KB)(228)    收藏
    激光刻痕是降低取向硅钢铁损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唯一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刻痕技术。本文列举了细化取向硅钢磁畴的各种技术及其优缺点,综述了激光刻痕系统的种类和特点及其研究现状,并对激光刻痕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
    张保磊, 胡志远, 安冬洋, 刘恭涛, 程林, 朱玉秀, 李广林, 李泽琳
    电工钢    2024, 6 (5): 1-7.  
    摘要98)      PDF(pc) (1628KB)(205)    收藏
    首钢智新从新能源汽车实际需求出发,自2016年起陆续攻克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超低铁损及磁感提升控制技术、超高强度硅钢制造成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低铁损系列、高磁感系列、超高磁感系列、高强度系列、高强低铁损系列共计5个系列20余款专用无取向硅钢产品,并实现35SWYS900和25SW1250H两个牌号产品全球首发。应用研究表明,首钢智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产品有助于提升驱动电机的效率、转矩和功率密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本钢取向硅钢热轧基料BRQ的开发
    李德君, 张 冰, 王 飞, 朱荣鑫
    电工钢    2024, 6 (4): 40-.  
    摘要94)      PDF(pc) (1134KB)(295)    收藏
    介绍本钢结合自身设备条件开发取向硅钢热轧基料实践,阐述了如何根据本钢炼钢及连铸工序设备特点和极限条件,设计取向硅钢BRQ热轧基料的冶炼和热轧工艺,控制并解决了无二冷段电搅导致的铸坯组织问题,以及热轧板坯加热炉装炉、温度和时间控制,3/4连轧机组粗精轧区域温降、速度和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工艺优化,形成对应有限设备条件的工艺和生产方案,实现了取向硅钢热轧基料BRQ的稳定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硅钢退火炉炉辊炭套结瘤机理研究及解决对策
    于浩淼, 汤小超, 王 磊, 司良英, 蒋自武, 刘 磊, 肖辉明, 李泽琳, 陈晓瑜
    电工钢    2024, 6 (5): 36-42.  
    摘要90)      PDF(pc) (1850KB)(170)    收藏
    冷轧硅钢在连续退火炉中进行脱碳、再结晶退火时,炭套辊表面经常出现结瘤,在高温下极易造成带钢产生凹坑缺陷,影响硅钢片的叠装系数,是硅钢成品的致命缺陷。本文通过对硅钢退火炉炉辊炭套结瘤进行深入机理研究分析,并据此提出控制炭套结瘤的解决对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Hi-B钢脱碳板氧化层厚度对底层的影响
    庞树芳, 游清雷, 蒋奇武, 贾志伟, 罗 理
    电工钢    2024, 6 (4): 17-.  
    摘要86)      PDF(pc) (1705KB)(211)    收藏
    采用ThermoCalc软件模拟取向硅钢脱碳退火板的氧化过程,分析不同pH2O/pH2值可以生成的氧化物,发现800 ℃脱碳退火时pH2O/pH2值的范围在0.19~23时,脱碳氧化生成物是FeO和Fe2SiO4。采用辉光光谱仪分析三种不同氧含量的脱碳退火板的氧化层组成与脱碳退火板对应的成品板的表面特征。发现脱碳退火板的总氧含量不同,但是表层的氧含量相近而且都非常高。随脱碳退火板中氧含量增加,脱碳退火板氧化层厚度增加。三种成品板的表层绝缘膜中的氧含量几乎相同,与氧化层最厚的脱碳退火板对应的成品板的硅酸镁底层也最厚,尖晶石的钉扎最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无取向硅钢涂层应用技术研究
    霍立杰, 田金龙, 杨学雁, 李 扬, 涂国鹏, 李 昱
    电工钢    2024, 6 (5): 13-18.  
    摘要85)      PDF(pc) (1794KB)(162)    收藏
    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近年来无取向硅钢无铬涂层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早期的无铬涂层产品性能和质量稳定性与含铬涂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向涂液增加添加剂,可显著改善涂层表面质量;同时,通过树脂选型及改性调整,提高了产品的焊接性、防锈性、绝缘性和耐热性。无铬涂层产品质量和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不同应用场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使无铬涂层产品得到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连铸电磁搅拌对高磁感取向硅钢再结晶的影响
    李瑞凤 , 司良英 , 庞炜光 , 田建辉 , 赵松山 , 胡志远 , 马 琳
    电工钢    2024, 6 (5): 8-12.  
    摘要83)      PDF(pc) (2389KB)(146)    收藏
    研究了连铸电磁搅拌工艺对0.30 mm厚高磁感取向硅钢磁性能、二次再结晶和初次再结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电磁搅拌工艺的样品成品较无电磁搅拌的铁损P1.7/50降低0.04 W/kg、B800提升0.03 T,磁性能更优,主要原因为电磁搅拌工艺下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更小,二次再结晶温度更低,初次再结晶小角度高斯织构增加,二次再结晶后高斯织构<100>绕ND方向的偏转角更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常化加热速度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及织构的影响
    黄建龙, 石文敏
    电工钢    2024, 6 (4): 22-.  
    摘要82)      PDF(pc) (4188KB)(190)    收藏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了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常化过程中不同加热速度对显微组织、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速度从16 ℃/s提高到100 ℃/s,热轧试样常化后的平均晶粒尺寸先变大后变小;加热速度达到50 ℃/s后,{100}、{210}、{111}等取向晶粒平均尺寸显著增大,γ取向线织构明显削弱。加热速度提高到50 ℃/s以上,λ取向线织构强度有所提高,η取向线织构在加热速度为50 ℃/s时强度最高。常化加热速度为50 ℃/s时试样的织构因子TF最大,此时织构最为有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热轧无取向硅钢断面形状的优化控制研究
    郭立合, 李振忠, 孙 浩, 刘世英 , 王 超
    电工钢    2024, 6 (4): 35-.  
    摘要75)      PDF(pc) (1301KB)(235)    收藏
    冷轧无取向硅钢的产品精度需要热轧提供优良的原料保证,热轧厂为冷轧厂提供无取向硅钢冷轧基料的产品断面形状直接遗传到冷轧最终的产品尺寸。热轧全工序在保证产品最终的凸度、楔形及横向厚差方面的精准控制,涉及板坯质量、加热炉烧钢质量、粗轧板形控制、精轧辊型设计、对中轧制及窜辊策略等工艺要点的精准控制,确保了最终的热轧成品断面形状的控制精度,为后工序的冷轧轧制提供断面保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终轧温度与常化时间对高强无取向硅钢析出物的影响
    刘朋成, 郝娟娟, 吴忠旺, 李宗维, 孙婷婷
    电工钢    2024, 6 (4): 27-.  
    摘要73)      PDF(pc) (1912KB)(156)    收藏
    系统研究了不同终轧温度及常化时间对高强无取向硅钢中析出物析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化板、冷轧脱碳板和成品板中析出物类型相似,主要包括AlN+Nb(C, N)+Ti(C, N)复合析出物及以AlN和Ce(S, O)为中心的球状含稀土复合析出物。适当提高终轧温度、延长常化时间,常化板中析出物尺寸增大,面密度下降,且此趋势最终遗传到成品板中。终轧温度为1 000 ℃、常化时间为5 min时,成品板析出物尺寸集中分布在0.3~1.0  μm范围内,析出物面密度为79个/1 000 μm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硅钢的低碳应用价值与政策环境分析
    吴树建, 刘颖昊, 张宁国
    电工钢    2025, 7 (1): 1-.  
    摘要70)      PDF(pc) (3955KB)(99)    收藏
    “碳中和”已经成为我国及全球在新发展阶段、新竞争赛道的关键着力点。碳达峰后全产业链的低碳化正在成为关键命题。本文分析了硅钢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在电力产业链中扮演的低碳化价值角色:一方面,硅钢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生产过程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高等级硅钢凭借出色的电磁性能在发电、输电及用电过程中给产业链带来巨大的降碳潜能。LCA是评价硅钢全生命周期在产业链层面降碳价值的科学方法,对于评估碳场景中使用高等级硅钢的经济社会价值具有指导意义。此外,随着欧盟CBAM碳边境税的逐步实施,硅钢产业要基于对应的计算能力适应政策环境,并通过基于LCA的分析,打造高等级结构为核心的低碳竞争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产品级模型复杂工况下取向硅钢励磁特性研究
    王昱皓 , 黎先浩 , 马 光 , 司良英 , 赵松山 , 田建辉
    电工钢    2024, 6 (5): 19-25.  
    摘要69)      PDF(pc) (2732KB)(120)    收藏
    从工程实用性和有效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制造产品级铁心模型。基于物理模型研究谐波相位差对空载损耗的影响,相位差为π时,铁心性能最差。有限元仿真得到谐波、直流偏磁复杂工况下铁心磁密分布情况,分析了空载损耗增大原因。开展复杂工况下0.20~0.27 mm规格取向硅钢铁心模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工作磁密1.7 T叠加10 %含量三次谐波,20SQGD070铁心模型的附加损耗较27SQGD090铁心模型的附加损耗减少31 %;不同厚度规格取向硅钢铁心模型在直流偏磁下的附加损耗相当。考虑取向硅钢材料在变压器中的服役工况,提出复杂工况下取向硅钢选材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无取向硅钢退火炉炉辊结瘤研究与控制
    张红波, 俞学成, 吴 耐, 张国红, 杨 磊, 王 彪
    电工钢    2024, 6 (6): 36-.  
    摘要68)      PDF(pc) (2265KB)(137)    收藏
    对于无取向中低牌号硅钢产品来说,退火炉炉辊结瘤造成的带钢压印缺陷为硅钢质量控制过程中常见的缺陷,通常硅含量越高炉辊结瘤的发生概率频次越大。根据生产经验,出现炉辊结瘤后不得不采取在线磨辊、碱液排废、提高刷辊电流等措施来减缓结瘤,但上述方法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结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结瘤,这就使生产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不仅不能满足批量连续式生产条件,同时影响高端客户订单的质量交付,降低硅钢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对退火炉炉辊结瘤缺陷开展了一系列对比验证实验,通过退火炉分压比与退火工艺匹配性控制、保证良好的带钢表面清洗质量、合理控制炉辊转速、带钢速度差等措施将退火炉炉辊结瘤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剪切方式对高硅钢薄带性能的影响
    李文杰, 邵光帅, 张子辰, 刘嘉兴, 于康康, 毛宇奇
    电工钢    2025, 7 (1): 16-.  
    摘要68)      PDF(pc) (3867KB)(85)    收藏
    根据激光切割、精密剪板机冲剪和电火花线切割等剪切方式的特点,针对0.10 mm厚度高硅钢薄带,通过调整切割参数并对比剪切断口形貌,得到各自最佳切割工艺参数。对比分析了剪切方式对剪切质量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切割剪切试样的涂层影响区深度最浅、毛刺高度最小,激光切割剪切试样的涂层影响区深度最深、毛刺高度最大;激光切割试样的切割面粗糙度最佳,线切割试样的切割面粗糙度最差;激光切割方式对于磁性能的影响最大,线切割和精密冲剪下的试样磁性能接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取向硅钢高温环形退火炉烧嘴研究及常见故障处理
    郑韩超, 董振虎, 黎先浩, 赵 凯, 张雨堃, 解攀龙
    电工钢    2024, 6 (6): 43-.  
    摘要67)      PDF(pc) (698KB)(161)    收藏
    简单介绍了取向硅钢高温环形退火炉,概述了燃烧系统组成及燃烧控制方式,对烧嘴及其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剖析了高温环形退火炉的燃烧系统及原理,详述了烧嘴的常见故障及处理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2024年第四期封面+目次+封底
    电工钢    2024, 6 (4): 0-.  
    摘要67)      PDF(pc) (514KB)(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取向硅钢硅酸镁底层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刘旭明 , 玄东坡, 张海利, 赵阳, 蒋奇武
    电工钢    2025, 7 (1): 6-.  
    摘要66)      PDF(pc) (9829KB)(134)    收藏
    取向硅钢是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硅酸镁底层是产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难度较大,其质量严重影响着取向硅钢的表面质量。氧化层、退火气氛、退火温度及氧化镁等因素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硅钢成品产生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取向硅钢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根据取向硅钢的工艺特征,结合国内外研究对上述因素对硅酸镁底层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定子铁心焊缝数量及尺寸对永磁同步电机性能的影响
    李广林 , 王 斌 , 柳振方 , 张保磊 , 赵 凯 , 李天文
    电工钢    2024, 6 (5): 26-35.  
    摘要65)      PDF(pc) (3949KB)(138)    收藏
    本文基于工程实践,首先仿真分析了焊槽尺寸形状、焊槽位置和焊槽数量对于6极54槽新能源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三相感应电势不平衡度的影响;其次仿真分析了在不同定子槽数和电机极数下,电机三相感应电势不平衡度的变化规律;最后进行了样机制作和测试验证。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指出了对于6极54槽新能源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焊槽的宽度和深度均会影响电机的三相感应电势的不平衡度,电机的三相感应电势的不平衡度与焊槽的尺寸成正比例关系;同时还指出了对于永磁同步电机,从减小三相感应电势不平衡的角度,定子焊槽的数量不适宜选用极数的整数倍;此外还指出了电机的三相电压和电流的平衡度与电机的扭矩输出和运行效率的对应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900 ℃常化态无取向硅钢织构演化的原位EBSD研究
    薛 峰, 耿志宇, 郭 函, 王 莹, 李天怡, 刘旭明
    电工钢    2024, 6 (4): 9-.  
    摘要63)      PDF(pc) (3757KB)(143)    收藏
    借助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内原位拉伸试验机对高牌号常化态无取向硅钢进行织构演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牌号常化态无取向硅钢晶粒取向主要由(011)\[100\]构成,在原位拉伸力作用下,晶粒取向不断向(233)\[3-1-1\]、(112)\[2-41\]、(001)\[110\]和(455)\[5-22\]等晶体取向转变。从ODF的变化上,高牌号常化态无取向硅钢织构类型由最初的{011}〈100〉高斯织构逐渐向面织构转化,织构取向密度随拉伸变形不断下降,并最终形成{113}〈631〉织构和{100}〈011〉旋转立方织构。无取向硅钢中的AlN由于和基体的位相关系,在原位拉伸过程中,对常化态初始晶粒取向的滑移和变化产生阻碍,防止其成为主要取向,对最终形成{113}〈631〉织构和{100}〈011〉旋转立方织构的晶粒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