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宗旨
期刊简介
编辑部介绍
收录情况
版权声明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外审登录
编辑登录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8-28
上一期
取向硅钢点状露晶的检测与分析
杨平, 刘丽莹, 马丹丹, 张海利, 贾志伟, 董晨欣
2020, 2(3): 1-8.
摘要
(
282
)
PDF
(3689KB) (
7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露晶现象作为典型的表面质量问题会以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式出现,比如局部的点状露晶与整体型的大区域露晶,成因可能不同。通过对渗氮型取向硅钢的点状露晶位置进行形貌和成分检测,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检测到3种不同类型的点状露晶,即:1)露晶坑内只是基体成分,绝缘层与玻璃层都脱落;2)露晶坑内没有玻璃层,但有绝缘层成分;3)带黑色印环的点状露晶,坑内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因点状露晶坑内形貌、成分的多样性,其成因也应是多样的。
钇对冷轧高硅钢薄板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
周情耀, 秦 镜, 赵海斌, 徐星星
2020, 2(3): 9-13.
摘要
(
248
)
PDF
(1294KB) (
6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稀土钇(Y)对冷轧高硅钢薄板磁性能的影响规律,以3种不同Y含量(无稀土,含0.012 %Y,含0.030 %Y)的6.5 %Si高硅钢为研究对象,采用了热轧、温轧、冷轧及退火工艺制备出了0.2 mm厚高硅钢成品板。利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了稀土Y对其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Y含量的增加,高硅钢冷轧板成品退火后平均晶粒尺寸逐渐降低,分别为194 μm、125 μm和84 μm;对磁性能有利的{100}面织构不断减弱,η(〈100〉//RD)织构强度先增后减,而对磁性能不利的γ(〈111〉//ND)织构先减弱后增强。当Y的质量分数为0.012 %时,尽管在50~1 000 Hz频率下的铁损值相比无稀土高硅钢略有增加,但磁感B50最高,达到了1.647 T,归因于η织构的增强与γ织构的减弱。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50W350炼钢生产实践
陈振文, 谢 凯, 尹振芝, 刘 彭
2020, 2(3): 14-17.
摘要
(
307
)
PDF
(618KB) (
7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生产组织、原辅材料准备到工艺过程、成分控制,全面介绍了涟钢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50W350的炼钢生产控制情况,并对钢包顶渣、连铸保护渣、夹杂物做了简要分析研究。生产实践表明:涟钢具备生产高牌号无取向硅钢50W350的能力,所试制产品达到了预期目标,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常化温度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析出物的影响
刘文鹏, 高振宇, 郭琪, 辛亚会, 陈春梅, 李亚东
2020, 2(3): 18-24.
摘要
(
202
)
PDF
(1451KB) (
5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硅的质量分数为3.2 %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常化处理,之后采用相同工艺的冷轧和退火,然后对钢中析出物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随着常化温度的提高,常化板中析出物尺寸逐渐增大,面密度逐渐减小;成品板析出物面密度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时,当常化温度在850~950 ℃时,成品板中析出物数量在50~100 nm的尺寸范围内所占比重达到最大。
常化处理对1.1 %Si无取向硅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陆天林, 施立发, 裴英豪, 杜 军, 徐文祥
2020, 2(3): 25-28.
摘要
(
207
)
PDF
(1138KB) (
6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Si的质量分数为 1.1 % 无取向硅钢试验材料,通过980 ℃×140 s常化和未常化处理,采用XRD、EBSD和磁性能测量技术对比分析了常化和未常化对 1.1 %Si 无取向硅钢常化、退火态组织、织构与成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80 ℃×140 s常化处理使热轧组织增大约23 μm,最终成品晶粒尺寸增大约12 μm,均匀性提高;常化后的组织的{100}织构增强约 3.0 % ,{111}取向织构减弱约 2.6 % ,成品{100}织构增强约 0.43 % ,{111}取向织构减弱约 6.5 % ;硅钢磁感 B50 值提高 0.021 T ,铁损 P1.5/50 值降低 0.34 W/kg。
冲裁工艺对铸铝铁心冲裁面发蓝绝缘性的影响
刘青松, 裴英豪, 施立发, 何志坚, 夏雪兰, 程国庆
2020, 2(3): 29-33.
摘要
(
342
)
PDF
(1010KB) (
7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冲裁工艺对铸铝铁心冲裁面绝缘性的影响,利用高精度剪板机模拟不同间隙对定频压缩机用无取向硅钢冲裁后断面形貌及毛刺高度的影响规律,进而确定不同冲裁工艺对铸铝铁心冲裁面发蓝绝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冲裁相对间隙从 8 % 提高到 18 % ,断面光亮带所占比例从 72.5 % 下降到 45.5 % ;硫酸铜滴定反应时间从 191 s 提高到 232 s ;毛刺高度由 2.6 μm 增加到 9.1 μm ;定频压缩机用无取向硅钢最佳模具间隙应控制在 10 % ~ 15 %之间。
加工方式对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宏岭, 向 前, 熊立波, 陈慈辉, 金 鑫, 康 勃
2020, 2(3): 34-38.
摘要
(
215
)
PDF
(1017KB) (
7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拉伸试验和金相组织分析,对采用冲床、铣床、激光切割3种不同加工方式的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的室温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加工面来说,铣削、激光加工面相比冲床加工面更为规则、平整;对毛刺而言,冲床加工最严重,其次是激光切割,最好的是铣床加工。同时可以看出,使用此类材料时,为尽可能减少加工方式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使用激光切割技术代替传统冲床加工是可行的。
连续退火机组入口张力辊设计计算
王明, 赵新宝, 龚磊, 郑利元, 游学昌, 齐杰斌
2020, 2(3): 39-42.
摘要
(
175
)
PDF
(387KB) (
5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机组生产带钢性能参数,设计核算迁钢冷轧连续退火机组入口段1号张力辊辊径及材质、带钢包角、张力放大系数以及减速机、传动电机等相关技术参数,验算电机功率满足现场实际需求,为同类机组的设计提供参考。
单机架可逆轧机点冷系统故障排查和解决方法
付军发
2020, 2(3): 43-47.
摘要
(
329
)
PDF
(959KB) (
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马钢冷轧总厂单机架可逆轧机的点冷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结合长时间的处理经验,对点冷系统故障排查和解决方法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总结,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排查和解决故障的方法。这套方法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够快速帮助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种点冷故障。
在我国申请的冷轧取向硅钢涂层专利技术分析
胡志强, 张文康
2020, 2(3): 48-52.
摘要
(
254
)
PDF
(607KB) (
7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999—2019年在我国申请的冷轧取向硅钢涂层的专利数量、专利技术领域分布进行了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申请的冷轧取向硅钢涂层专利有121项,其中国内有96项,国外有25项,典型的专利技术主要有底层质量改善、无底层形成、含铬绝缘涂层及无铬环保绝缘涂层等,硅钢涂层发展的趋势是以无铬环保的绝缘涂层为主。
采用等离子增氮处理形成抑制剂的高磁感取向电磁钢板
(译)王杰, 潘妮
2020, 2(3): 53-54.
摘要
(
65
)
PDF
(248KB) (
2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氮处理;等离子;抑制剂;低铁损
渗氮法高磁感取向电磁钢板用氧化镁的特性和作用
(译)王杰, 潘妮
2020, 2(3): 55-58.
摘要
(
136
)
PDF
(656KB) (
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日本JFE公司以氮化硅为抑制剂的高磁感取向电磁钢板的生产方法,在二次再结晶完成时氮化硅分解失效,N原子要净化出钢板,其净化方式有气相释放和被膜沉积两种。应促进N的气相释放才能获得良好的磁性能和良好的被膜,而采用高活性和低活性兼顾的氧化镁隔离涂层才能实现该目标。
隔离涂层水分释放量对取向电磁钢板磁性能和被膜性能的影响#br#
(译)王杰, 潘妮
2020, 2(3): 59-61.
摘要
(
114
)
PDF
(368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日本JFE公司以氮化硅为抑制剂的高磁感取向电磁钢板的生产方法,当钢板一次再结晶脱碳和增N处理完成后涂布退火隔离剂,其隔离剂含水率与二次再结晶升温过程中释放的水分量相关,而释放的水分量又关系到磁性能和镁橄榄石被膜形成,因此隔离涂层的各项工艺参数都应管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