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6-28
上一期   
高硫硅钢硫化物析出行为及其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变化#br#
张峰, 王波, 沈侃毅
2020, 2(2):  1-7. 
摘要 ( 145 )   PDF (4444KB) ( 9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高硫硅钢中的硫化物析出行为及其对钢的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的影响,以便为工业化生产制定更为合理的硫含量控制标准,和采取更为有效措施以减轻炼钢生产的硫含量控制压力,结合0.25 %Si无取向硅钢,采用非水溶液电解提取+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质量分数为0.006 8 %,0.010 2 %,0.025 5 %和0.035 3 %的硫含量条件下,钢中硫化物夹杂物的组成和存在形式,及其形貌、种类、尺寸、数量变化,以及相应的热轧、成品试样的微观组织和电磁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钢中的硫化物逐渐由MnS→MnS+Cu2S→Cu2S转变,数量逐渐增多,尺寸向高、低两个方向发展。相应的,导致了热轧再结晶组织的劣化和抑制了成品晶粒尺寸的长大。随着钢中硫含量的增加,钢的磁感、铁损劣化程度逐渐增大。钢中硫的质量分数平均每增加0.01 %,相应的,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分别会劣化0.24 W/kg和0.41 W/kg,而磁感会劣化0.009 T。但是,在硫的质量分数为0.010 2 %时,铁损可以低于6.0 W/kg,而在硫的质量分数为0.025 5 %时,磁感可以高于1.75 T。据此,为设计更合理的硫含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技术参考,在电磁性能满足高端用户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降低炼钢生产制造成本和提高炼钢生产效率。
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的温度效应研究
郝允卫, 王 波
2020, 2(2):  8-10. 
摘要 ( 131 )   PDF (494KB) ( 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的实际使用工况,研究了温度对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0.25 mm厚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在温度范围-40~200 ℃、频率400 Hz和1 000 Hz下的电磁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25 mm中频薄规格无取向硅钢的中频铁损和磁感等电磁性能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屈服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单调下降的趋势,但抗拉强度先下降后升高并且在150 ℃附近出现拐点。
热轧加热温度对3.0 %Si无取向硅钢组织及析出物的影响
王茹玉
2020, 2(2):  11-16. 
摘要 ( 149 )   PDF (2505KB) ( 4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热轧加热温度对Si的质量分数3.0 %的无取向硅钢的热轧和常化组织及析出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轧组织沿厚度方向存在组织梯度、析出物呈球状和不规则形状分布在晶内;随着热轧加热温度的提高,中间层纤维状变形带宽度变窄;加热温度为1 150 ℃时,小于100 nm的AlN析出粒子数量增加。热轧板经900 ℃常化后,为完全再结晶铁素体组织,组织均匀性提高、析出物聚集和粗化;提高热轧板加热温度,常化组织的平均晶粒尺寸降低,大于100 nm的析出物和20~100 nm的 AlN、AlN+Ti复合析出相数目逐渐增多。
冷轧厚度对3.0 %Si无取向硅钢组织及磁性能的影响
何志坚, 施立发, 裴英豪, 程国庆, 占云高, 刘青松
2020, 2(2):  16-20. 
摘要 ( 142 )   PDF (1179KB) ( 5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冷轧厚度对3.0 %Si的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冷轧厚度由0.35 mm减薄至0.27 mm时,平均晶粒尺寸由104 μm降低至89 μm ,P1.5/50由2.186 W/kg降低至2.139 W/kg,P1.0/400由16.978 W/kg降低至13.978 W/kg,涡流损耗占比随之降低,{112}〈110〉取向强度减弱而{111}〈110〉取向强度增加,B50由1.684 T降低至1.662 T。
冷轧硅钢成品剪切机组纵切毛刺产生原因及处理办法
刘永安
2020, 2(2):  21-25. 
摘要 ( 260 )   PDF (770KB) ( 6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冷轧硅钢剪切机组纵切毛刺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剪刃侧隙、重叠量、剪刃精度和刃口状态和纵剪机的精度等因素对硅钢纵切毛刺的影响,提出了纵切毛刺超差的原因的处理办法:采用新型毛刺清理装置,使冷轧硅钢的成品毛刺控制在了0.01 mm以内,满足下游用户的要求,对提高剪切质量及成品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酸连轧机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焊接工艺优化
童海斌, 李 刚, 张 泉, 王 龙, 张培毅, 罗文俊, 朱登武
2020, 2(2):  26-30. 
摘要 ( 107 )   PDF (830KB) ( 5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针对酸连轧机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焊接工艺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焊缝质量的关键主控因素:焊接速度、拼缝间隙、退火电流、离焦量等,同时研究了不同硅含量的硅钢品种在不同退火电流下的实际焊缝微观形貌,发现不同硅钢品种的自身性能对焊缝通过性有较大影响。针对研究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提高了实际生产的焊缝通过率。
高冲片性50BW600电磁性能影响因素及工艺控制
李毅伟, 李德君, 乔浩浩
2020, 2(2):  31-34. 
摘要 ( 113 )   PDF (1537KB) ( 4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冲片性50BW600无取向硅钢是专门为高速冲床设计的一种高强度与硬度无取向硅钢,用于西门子工业电机的生产,其电磁性能与冲压性能要求同样较高。通过对高冲片性50BW600无取向硅钢化学成分、热轧和冷轧工艺进行研究,分析了产品的组织结构及性能,找出影响产品电磁性能的因素,通过生产工艺控制提高了产品的实物质量,保证了产品的性能指标满足用户要求。
退火处理对硅钢冲片性能提升的研究
张晃清, 刘国祥
2020, 2(2):  35-38. 
摘要 ( 181 )   PDF (1879KB) ( 73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硅钢冲片的退火处理工艺,通过对比数据分析了退火前后硅钢冲片电磁性能的变化情况, 并对性能提升的机理做了阐述。
硅钢连退机组炭套辊结瘤原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杜 军, 裴英豪, 施立发, 胡 柯
2020, 2(2):  39-44. 
摘要 ( 193 )   PDF (2522KB) ( 4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硅钢连退机组产生的3类典型炭套辊结瘤,结合生产线实际情况分析了结瘤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氢气会对炭套辊造成表面腐蚀形成凹坑,为结瘤提供了附着位置;残油残铁、炉内粉尘、氧化铁皮等是结瘤的组分来源;通过降低退火炉保护气氛中的氢气质量分数至5 %~10 %、监控清洗段电导率、规范生产制度等措施,有效降低了炭套辊结瘤发生。
连退炉辐射管时序脉冲燃烧控制方式的应用和分析
郭 琪, 李元华, 刘文鹏, 陈新, 袁雪松
2020, 2(2):  45-49. 
摘要 ( 194 )   PDF (1355KB) ( 4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连续退火炉原有燃烧控制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对辐射管加热段进行优化。利用横河的DCS集散控制系统,分析空气和煤气的配比,及其他影响因素,建立控制参量之间的关系,推出退火炉燃烧系统的传递函数。并运用时序脉冲燃烧控制的方法对辐射管加热段进行优化控制,提高了控制精度,减少了带钢表面氧化,同时提高加热效率,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中冶新材新能源汽车用硅钢退火涂层机组装备特点
许彦波
2020, 2(2):  50-52. 
摘要 ( 157 )   PDF (690KB) ( 9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冶新材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无取向硅钢退火涂层生产线进行了介绍,指出了该生产线的主要技术装备及特点,包括高速高效退火涂层机组成套装备、绿色节能环保型清洗技术、高效节能型退火炉装备、炉内高温微张力控制技术等,以及退火炉智能数学模型、硅钢磁性能预测智能模型等智能制造技术,基本实现了整条机组操作少人化、局部无人化、控制监控集中化的智能化目标。
二次晶粒方位差角分布对取向电磁钢板磁性能的影响
(译)王 杰, 潘 妮
2020, 2(2):  53-57. 
摘要 ( 90 )   PDF (549KB) ( 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日本JFE公司在取向电磁钢板脱碳退火时采用快速加热技术后,经试验发现二次再结晶晶粒与理想的高斯方位相比较,其差值(方位差角)分布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相邻晶粒间,其方位差角不同,将会使晶界静磁能增加,高的静磁能又能降低磁畴宽度,而改善了铁损特性。
以氮化硅为抑制剂的高磁感取向硅钢
(译)王 杰, 潘 妮
2020, 2(2):  58-61. 
摘要 ( 80 )   PDF (703KB) ( 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日本JFE公司的研发人员开发了利用氮化硅作为抑制剂的新的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方法。其抑制一次晶粒长大和二次晶粒生成机理都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传统方法大不相同,对渗氮和氮的扩散研究方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