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0-28
上一期   
薄规格取向硅钢晶粒异常长大时的组织、织构稳定性与表面效应分析
杨平, 李洋, 顾新福, 张海利, 贾志伟
2021, 3(5):  1. 
摘要 ( 108 )   PDF (3176KB) ( 5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0.20 mm及以下厚度的薄规格取向硅钢由于显著的表面效应生产难度更大,开发时更容易造成降级或废品率。由于这些高端取向硅钢生产技术保密而很少有相关细节报道,并且不同的成分体系对应的组织、织构及抑制剂参数和工艺参数应该有所差异,因此各企业需要自己摸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企业开发成功的0.20 mm产品,在实验室条件下全面考察其工艺的可重复性及组织结构变化的敏感性,揭示了由一次再结晶到高温退火1 200 ℃关键温度下的基体取向类晶粒、异常长大类晶粒的尺寸、取向及抑制剂的特点。希望从理论上澄清薄规格化带来的显著表面效应和关键组织织构参数,为全面提升我国整体取向硅钢生产控制的理论水平打下基础。结果表明,该样品在实验室高温退火也显示出好的重复性,对应的一次晶粒尺寸平均值约18 μm,二次再结晶温度1 050 ℃,二次再结晶温度区间在15 ℃以内,二次再结晶前平均基体晶粒尺寸长大不超过1 μm。
0.20 mm薄规格取向硅钢的开发及关键工艺探讨
张海利, 贾志伟, 李洋, 罗理, 张静, 李莉, 杨平, 蒋奇武
2021, 3(5):  10. 
摘要 ( 209 )   PDF (1578KB) ( 6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开发磁性能优良的0.20 mm薄规格取向硅钢,对该取向硅钢的组织特征,不同冷轧压下率和高温退火气氛对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0.20 mm薄规格取向硅钢成品组织二次再结晶完全,铁损(P1.7/50)为0.89 W/kg,磁感(J800)为1.906 T;热轧和常化1/8层的主要织构组分为Goss织构,冷轧织构为较强的{001}〈110〉,退火织构主要为{411}〈148〉,脱碳晶粒尺寸约为21.17 μm,Goss晶粒极少;0.20 mm薄规格取向硅钢合适的冷轧压下率为91.3 %;高温退火升温段合适的气氛为75% N2。
低温加热取向硅钢组织与织构演变研究
桂攀
2021, 3(5):  15. 
摘要 ( 142 )   PDF (1591KB) ( 5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OM、EBSD、XRD分析研究了含Cu低温加热取向硅钢组织、织构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热轧板中存在铁素体层和珠光体层彼此交替的带状组织,且显微组织在厚度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热轧板中{001}〈110〉、{112}〈110〉织构以及{110}〈001〉织构在板厚方向上分布不均匀;经过冷轧后,铁素体晶粒被严重拉长,形成了沿轧向伸长的纤维状组织,冷轧板织构类型主要是α织构和γ织构;脱碳时基体发生回复再结晶,显微组织为单一的铁素体等轴晶粒,织构主要为γ织构;二次冷轧板经渗氮后织构仅从强度上有所降低,其织构类型变化不明显。成品二次再结晶组织发展比较完善,晶粒尺寸约为10~20 mm。织构类型为锋锐的Goss织构。成品磁感B800达到了1.926 T,铁损P1.7/50为1.047 W/kg。
“双碳”战略下取向硅钢的价值与市场机遇
徐劲松
2021, 3(5):  21. 
摘要 ( 210 )   PDF (508KB) ( 5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取向硅钢在能源、电力产业链中的作用,以及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的重要价值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变革浪潮给取向硅钢带来的市场规模及结构提升的双重机遇,同时分析了钢厂与变压器厂在新能效标准体系下如何通过高等级取向硅钢实现发展利益的共赢。
常化工艺对27AHSW450高强度无取向硅钢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胡春阳, 宋仁伯, 王玉琦, 王永金, 赵知洋, 张应超
2021, 3(5):  25. 
摘要 ( 107 )   PDF (2919KB) ( 6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7AHSW450高强度无取向硅钢进行了不同工艺制度常化实验。结果显示,经900~1 030 ℃常化50 min后,950 ℃才可观察到几乎完全回复和再结晶的等轴晶。取向由近热轧板织构分布特征向随机取向的织构过渡。经950 ℃终退6 min后,成品板中织构分布趋于一致,主要由λ织构、α*织构和强γ织构组成。成品的轧向磁感应强度优于横向。900 ℃常化时磁感应强度最佳值为1.64 T。横向和纵向的铁损差异不大,950 ℃常化时铁损值最低,为25.1 W/kg。
消应力退火对无取向硅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
侍爱臣, 陈冬梅, 姚海东, 刘玉金, 曹瑞芳, 刘海涛
2021, 3(5):  32. 
摘要 ( 201 )   PDF (1443KB) ( 7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连续退火和井式退火两种消应力退火工艺生产35SW440牌号的爱泼斯坦方圈样,并对不同消应力退火工艺与组织、析出及磁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一次退火板经消应力退火后铁损明显降低,磁感增加。与井式退火工艺相比,连续退火工艺生产的铁心在高磁密条件下磁性能较差,主要原因是带钢表面出现了明显的表面渗氮现象。表面渗氮源于其保护气氛、退火工艺设计不合理,形成大量细小弥散的AlN析出物。AlN析出物通过影响磁畴壁和磁矩运动,恶化磁性能。井式退火工艺由于有效控制了带钢表面渗氮,显著降低了电工钢片高磁密下铁损值,使成品铁心性能指标得到改善。
国内无取向硅钢未来十五年需求预测与发展建议
岳重祥, 江 毅, 倪卫锋, 吴圣杰, 麻晗
2021, 3(5):  37. 
摘要 ( 262 )   PDF (646KB) ( 10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国内无取向硅钢近十年的发展趋势及下游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对国内无取向硅钢未来十五年需求进行预测。预计至2025、2030和2035年,我国无取向硅钢年需求量分别为1 125万、1 300万和1 500万t;其中,中高牌号比例由目前的20 %分别提升至30 %、40 %及50 %以上。重点发展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是大势所趋,但未来中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将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应从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两个方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铝酸钙精炼渣RH炉脱硫模型研究
陈玉鑫, 孙亮, 陈峰, 曹仁峰
2021, 3(5):  42. 
摘要 ( 117 )   PDF (1013KB) ( 5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对耐火材料的侵蚀性较低且容易保存,铝酸钙精炼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RH炉脱硫工艺中。为了追求更好的脱硫效果,本文建立一种铝酸钙脱硫剂在RH炉过程脱硫反应的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相关系数为0.99,拟合度非常好。模型的参数值,可以通过生产试验数据获得。模型分析认为,RH精炼脱硫主要由有效脱硫时间决定,有效脱硫时间即为脱硫终止时间与有效渣量形成的熔化时间的差值。当熔渣的熔化速度很低时,有效脱硫时间几乎等于零,则脱硫不发生。进一步的,利用该模型对RH炉脱硫工艺操作调整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总加入量不变时,分批次加入可以提高脱硫率,且存在最优的批次数和单批次加入量。
镜面取向电磁钢板二次热处理后表面氧化膜特性及其对张力被膜附着性的影响
(摘译)王杰, 潘妮
2021, 3(5):  49. 
摘要 ( 48 )   PDF (583KB) ( 2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镜面电磁钢板;二次热处理;张力绝缘被膜;粒状氧化物
镜面取向电磁钢板二次热处理时升温速度对张力绝缘被膜附着性的影响
(摘译)王杰, 潘妮
2021, 3(5):  54. 
摘要 ( 63 )   PDF (690KB) ( 1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镜面电磁钢板;二次热处理;升温速度;附着性
镜面取向电磁钢板二次热处理时冷却速度对张力绝缘被膜附着性的影响
(摘译)王杰, 潘妮
2021, 3(5):  59. 
摘要 ( 83 )   PDF (534KB) ( 1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镜面取向电磁钢板二次热处理的冷却速度影响氧化膜质量的机理是晶格缺陷的存在,当外部氧化型氧化膜形成时,在氧化膜与钢板之间的界面近旁积蓄许多晶格缺陷,由于外部氧化型氧化膜继续生成,这样就形成了空穴。而空穴的形成与冷却速度有很大关系,当缓慢冷却时这种缺陷逐渐消失。而在快速冷却时,这种缺陷已无足够的时间消除,于是这种缺陷就在外部氧化型氧化膜中积聚,空穴就大量形成了。被膜中的空穴以断面面积比率(采用TEM观测)表示,要求空穴面积率在30 %以下,可获得良好的张力绝缘被膜附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