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宗旨
期刊简介
编辑部介绍
收录情况
版权声明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登录
外审登录
编辑登录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全年目录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服务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28
上一期
宝钢低铁损取向硅钢在变压器新能效标准下的应用
沈侃毅, 胡卓超, 马长松
2022, 4(2): 1.
摘要
(
231
)
PDF
(1126KB) (
5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变压器新能效标准GB 20052-2020的正式实施,变压器各能效等级普遍提升,也推动取向硅钢产品等级的提高。本文结合新能效标准,针对宝钢低铁损取向硅钢产品应用实绩,给出选材建议,并针对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对变压器制造厂家选材和使用起到参考作用。
浅谈无底层取向电工钢的多种应用
陈卓
2022, 4(2): 6.
摘要
(
152
)
PDF
(421KB) (
3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国内无底层取向电工钢生产技术水平、产量和用途,简述了无底层取向电工钢作为取向电工钢超/极薄带母料及应用于制作大型发电机组铁心、风电等电机铁心和变压器铁心等的情况。
退火温度对3.0 %Si冷轧无取向硅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刘青松, 裴英豪, 施立发, 夏雪兰, 程国庆, 祁 旋
2022, 4(2): 9.
摘要
(
262
)
PDF
(1720KB) (
4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索退火温度对薄规格3.0 %Si无取向硅钢组织及电磁性能的影响,借助多气氛连续式退火炉模拟不同退火温度对冷轧0.25 mm厚度3.0 %Si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组织以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从850 ℃提高到975 ℃,铁损P1.5/50与P1.0/400均逐渐降低;退火温度超过950 ℃时,铁损P1.5/50基本稳定在1.47 W/kg左右,退火温度超过975 ℃时,铁损P1.0/400逐渐增加;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111}〈121〉、{111}〈110〉等难磁化织构强度增加速度高于{001}面织构,磁感B50降低。综合退火温度对磁感和铁损的影响,温度为975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电磁性能,临界晶粒尺寸为125 μm,工业化生产中最佳退火温度在950~975 ℃之间。
罩式炉常化工艺对热轧硅钢50W350组织和性能的影响#br#
谢凯, 宋伟, 吴泽交, 吴高亮, 周和荣
2022, 4(2): 14.
摘要
(
171
)
PDF
(1261KB) (
3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罩式炉常化工艺对50W350硅钢热轧板组织、夹杂物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罩式炉常化工艺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保温时间延长,硅钢晶粒逐步再结晶并长大,同时析出物也在聚集长大。通过制定合理的罩式炉常化工艺,可以实现硅钢晶粒的再结晶和长大,从而达到连续退火炉常化工艺产品技术要求。
新能源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用量解析计算及预测方法
马德稷, 李建伟, 张航, 裴瑞琳
2022, 4(2): 18.
摘要
(
331
)
PDF
(1464KB) (
4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新能源汽车以及驱动电机的现有市场和未来市场规模进行梳理分析,通过自建计算公式推导出我国2021年1-11月份驱动电机用电工钢的总量,进而预测未来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情况,为无取向电工钢的生产和在电机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云边一体化系统架构下硅钢制造管理业务数字化融合应用#br#
黄望芽, 汤洪博, 赵斌, 聂煌, 温光浩, 房现石
2022, 4(2): 24.
摘要
(
178
)
PDF
(696KB) (
2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以“云边一体化架构”构建硅钢智慧决策系统,来解决原硅钢制造L1~L5系统架构模式下的数字信息孤岛、业务功能割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云边协同的自学习型控制模型及业务决策模型,构建起硅钢“智慧大脑”,形成了以研发、制造、服务等核心业务数字化融合的智能化决策支持新模式,探索出一条钢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
基于iba平台的二十辊轧机数据采集应用与开发
王朝磊, 朱永章, 陆伟, 马正强
2022, 4(2): 27.
摘要
(
171
)
PDF
(1746KB) (
4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iba平台采集、分析二十辊轧机冷轧取向硅钢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分析、反馈等优势反哺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冷轧过程中采集的数据,在断带分析与预报、缺陷跟踪、板形和厚度在线与离线同步分析与预报、提高成材率和产能等指标方面,应用效果显著。
大数据技术在硅钢产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实践
黄望芽, 汤洪博, 苏异才, 温光浩, 沈杰, 赵斌
2022, 4(2): 33.
摘要
(
175
)
PDF
(1459KB) (
4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磁性能指标是硅钢产品最关键的质量指标之一,但是目前磁性能判定100 %依赖于样品的离线实验室检测结果,生产线配置的在线检测仪的测量结果由于精度问题,不宜直接用于成品牌号判级。本文在现有硅钢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构建不同磁性能指标在线检测模型,并在现有信息系统上完成模型库的集成部署,实现硅钢产品全长、多指标磁性能结果的拟合数据输出,支撑取样优化、精准分切、辅助综合判定等功能应用,进一步优化硅钢产品质量管控体系。
变压器叠铁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
蔡子祥, 王向阳, 魏龙
2022, 4(2): 38.
摘要
(
133
)
PDF
(2545KB) (
5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点论述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及叠铁心材料和智能制造技术中的智能物料、智能柔性产线、智能装备、智能数字化设备模型、智能数字化质量模型、智能物流、智能服务、极致呵护等方面内容,对铁心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电工钢热连轧宽度自适应模型优化及应用
张庭, 王靓, 钱震茂
2022, 4(2): 44.
摘要
(
87
)
PDF
(638KB) (
3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厂对电工钢的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粗轧道次由“1+5”改为“1+3”。在优化后的生产过程中,每次变换钢种,烫辊材就会出现窄尺现象,而紧随其后的电工钢板则出现超宽现象。文中针对该问题,介绍了宽度设定模型和宽度自适应模型的原理,阐述了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并通过对宽度自适应模型的应用研究及优化攻关,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大幅提升了实物质量,降低了宽度封锁率。
取向电磁钢板热轧的精轧及常化处理等工艺对磁感B800的影响#br#
(译)王杰, 潘妮
2022, 4(2): 48.
摘要
(
141
)
PDF
(1116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向电磁钢板磁感B800是铁损的最大支配因子,B800越高P1.7/50就越低。提高磁感B800其热轧的精轧工艺极为重要,精轧开始温度在990 ℃以下,卷取温度在700 ℃以下可抑制再结晶,也抑制了织构的散乱化,使轧制中生成的加工织构被保持下来。另外精轧累计压下率在90 %以上,所形成的立方系高度发达。其后对热轧板进行两段式常化处理,将使热轧时形成的立方系方位被强化并继承下来,也强化了的层状间隔大的结晶组织,增加了{411}方位的晶核,使I{111}/I{411}之比更加合理。二次再结晶后使{110}〈001〉方位取向度更加精准和发达,从而提高了最终产品的磁感强度。
MnS抑制剂析出行为对薄规格取向电磁钢板磁性能的影响#br#
(译)王杰, 潘妮
2022, 4(2): 54.
摘要
(
58
)
PDF
(629KB) (
1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板坯的加热温度最好在1 250 ℃至1 400 ℃,MnS完全固溶,经热轧后中心层的MnS析出密度最高,且粒径微细,能很好地抑制中心层的晶粒长大,有利于钢板表面层高斯方位晶粒优先长大。同时,采用一种热轧方法,可使此热轧板板厚1/10~1/5的表面近旁的平均粒径与1/5~中心层粒径之比在1.10以上,MnS粒径之比在1.10以上,MnS密度之比在1.10以上,铸坯表面温度Ts与中心层的温度Tc之差Ts-Tc>50 ℃。上述铸坯实施轧制,应有一道次或二道次以上的压缩量占总压缩量的比值Ce在40 %以上,从而使薄规格取向电磁钢板二次再结晶稳定化,磁性能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