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4-08-05
生产实践
胎圈钢丝用C72DA钢转炉高拉碳操作实践
左启伟1,2,杨静波1,3,安 霞3,苍大强12
2014, 30(4):  1-4. 
摘要 ( 2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炉冶炼胎圈钢丝用C72DA钢通过超高枪位加类双渣操作、冶金石灰生过烧率及粒度控制、足量头批料混入部分含锰矿加入制度强化、强化留渣操作4项措施强化转炉冶炼高拉碳操作。结果表明:吹炼终点钢水w(P)稳定在0.006 %~0.010 %, 终点钢水w(C)稳定在0.27 %~0.32 %,终点钢水温度稳定在1 630 ℃以上。
低碳复合型快削钢精炼工艺优化
夏辉华,郑玉龙,周英豪,白映林,何 勇,王 翔
2014, 30(4):  5-9. 
摘要 ( 24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采用“60 t Consteel EAF→LF→VD→CC”工艺流程,对低碳快削钢进行化学成分和精炼渣冶金效果优化,成功开发出化学成分稳定、夹杂物分布均匀和切削性能优良的低碳复合型快削钢。工艺优化后生产的低碳快削钢材料的切削性能指标明显好于优化前,其表面粗糙度达到了0.80 μm的水平。
HPB300小方坯裂纹成因分析及控制
陈 伟1,张卫强1,李金柱1,文玉兵1,吴光耀2
2014, 30(4):  10-14. 
摘要 ( 2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工艺调查结合铸坯低倍分析方法,对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HPB300小方坯裂纹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导致铸坯产生裂纹的主要诱因为硫含量偏高(w(S)>0.030 %),降低了钢的临界应变值;碳含量偏低(w(C)=0.12  %~0.17  %),造成坯壳薄弱处应力集中,增加了铸坯表面裂纹及凹陷的敏感性;连铸过程钢水过热度偏高(平均33 ℃)、冷却强度偏大(二冷比水量1.92 L/kg)、拉速偏慢(2.12m/min),导致铸坯表面温度梯度增大,裂纹敏感性加剧。针对上述诱因,对化学成分、钢水过热度、二冷比水量、拉速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铸坯质量显著改善,裂纹发生率由9.5 %降至0.2 %,中心裂纹完全消除,角裂、中间裂纹缺陷级别降至0.2级。
微合金钢连铸方坯表面裂纹成因分析及控制
曾亚南1,孙彦辉1,艾 西1,马志飞1,刘瑞宁2,刘 泳2
2014, 30(4):  15-19. 
摘要 ( 2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厂生产微合金钢大方坯产生大量表面缺陷的状况,对铸坯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钢种的热塑性,同时利用金相显微镜、SEM、TEM对缺陷铸坯的微观组织和析出粒子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铸坯在矫直区产生17~25 μm的铁素体膜,产生应力集中。裂纹处残余铜含量偏高,诱发裂纹生成延伸。拉速由0.58m/min提升至0.63m/min时,铸坯在矫直区温度平均提高40 ℃左右。控制钢水w(N)在45×10-6左右,结晶器保护渣碱度在1.11,黏度为0.85 Pa·s,液渣层厚度在8 mm以上时,可以有效改善铸坯裂纹。
CSP工艺生产集装箱钢漏钢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何金平,王春锋,王占武,钱 龙,叶 飞
2014, 30(4):  20-24. 
摘要 ( 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合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从钢水成分、钢水过热度,结晶器锥度、结晶器保护渣等方面分析了薄板坯连铸机生产集装箱钢纵裂漏钢和粘连漏钢原因,并且采用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钢中碳含量、硫含量、钢水过热度、结晶器的传热控制、二冷区的弱冷控制、结晶器流场控制等措施,将薄板坯连铸机生产集装箱钢漏钢率由1.25 %降至0.35  %。
建筑长材用钢洁净钢制造平台的节能技术
王兰玉,常金宝,金永龙,马德刚
2014, 30(4):  25-28. 
摘要 ( 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钢轧厂传统的转炉建筑用钢生产线,通过有效控制原料消耗和转炉出钢温度,提高转炉冶
炼效率;完善均衡稳定的全连铸技术;实施钢包加盖和提高钢包周转率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组织;加强二次能源回收,提高工艺
过程能源使用效率等一系列技术,转炉蒸汽回收量和煤气回收量逐年上升,转炉工序能耗和棒材工序能耗持续下降。2013年,转
炉蒸汽回收98.29kg/t,氧气消耗45.27 m3/t,煤气回收130.09m3/t,转炉工序能耗达到了-0.83GJ/t,连铸工序能耗为0.22GJ/t,炼钢能耗-0.61GJ/t,钢坯入加热炉温度最高达到900 ℃,第二棒生产线热装比例实现100 %,轧钢工序能耗降至0.70 GJ/t,炼轧全系统工序能耗实现0.09 GJ/t。
基于数值模拟的半钢钢包供氧脱磷研究
胡绍岩1,朱 荣1,刘福海1,白瑞国2,高 海2,张兴利2
2014, 30(4):  29-32. 
摘要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分公司炼钢厂半钢脱磷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半钢钢包进行设备改造,增设专用脱磷氧枪实现钢包内高效脱磷。利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对氧枪射流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氧气射流的研究来优化供氧制度,提高脱磷效率。工业试验数据表明,专用脱磷氧枪具有良好的化渣和搅拌效果,新工艺具有良好的脱磷效果,平均脱磷率达到51.8  %。此外,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半钢出钢温度的增加,脱磷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脱碳量与脱磷量平均比例为3.17∶1。
试验研究
20圆钢表面纵裂纹的成因分析
王智轶,王朝阳,马立军,贺建哲
2014, 30(4):  33-35. 
摘要 ( 2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分析20钢连铸坯轧后表面线状裂纹成因,采用光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别对棒材裂纹处的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显微形貌及夹杂物的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圆钢表面线状裂纹缺陷是由于连铸坯表面气孔引起的,铸坯表面气孔在轧制前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进而轧制时不能被压合,轧制延伸时最终形成棒材表面线状裂纹缺陷。
过热度对X65钢连铸板坯中心偏析的影响
许志刚1,2, 周 力1,2,王新华1,2, 黄福祥1,2
2014, 30(4):  36-41. 
摘要 ( 2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不同过热度下X65管线钢连铸板坯的中心偏析情况。工业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轻压下技术的前提下,低过热度浇铸时中心形成较宽的负偏析区,中心偏析影响的厚度范围较大;而适当提高过热度浇铸时,中心形成细窄的中心偏析线,中心偏析影响的厚度范围更小更集中。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过热度浇铸(>25 ℃),X65管线钢碳和锰的平均最大偏析度分别由常规生产的1.20和1.04以上降低到1.10和1.02以下。将适当提高过热度配合使用轻压下技术的改进工艺应用于X65抗酸管线钢的生产后发现:碳和锰最大中心偏析度平均值分别由常规生产的1.18和1.04降低到了1.06和0.99,同时钢板的屈强比和冲击功平均值由常规生产的0.83和370 J分别提高到0.92和430 J。
精炼渣对SUS444铁素体不锈钢中夹杂物的影响
杨宏伟,苏丽娟1,李光强1,陈兆平2,皮朝辉1,周 耀1
2014, 30(4):  42-46. 
摘要 ( 2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 873 K,MgO坩埚内进行了VOD精炼渣与SUS444铁素体不锈钢之间的脱氧平衡试验,考察了精炼渣对不锈钢中T.O含量及夹杂物组成、数量和尺寸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脱氧终点钢中w(T. O)=0.006 3 %~0.007 4 %,提高精炼渣碱度,降低渣中Al2O3的活度,有利于降低钢中T.O含量。精炼渣碱度增加,试样中单位面积夹杂物的个数及夹杂物的平均面积分数都减小。降低渣中Al2O3含量,夹杂物平均粒径也降低。加入脱氧合金后,钢中夹杂物主要为Al2O3、MgO×Al2O3及含有少量SiO2、MnO的复合氧化物;钙处理后,钢中夹杂物主要为球形的MgO×Al2O3-CaO。随着精炼渣中的增加,MgO×Al2O3夹杂物中随之增加。根据试验,R=3.5、w(Al2O3)=10 %、w(MgO)= 10 %、w(CaF2)= 5 %的精炼渣具有良好的精炼效果。
板坯连铸结晶器内坯壳断裂机理及裂纹扩展特征研究
马忠伟1,2,吴夜明1,黄 拓1,张 慧1,赵 沛1,宋 波2
2014, 30(4):  47-51. 
摘要 ( 2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力学角度对铸坯表面纵裂纹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结合首钢京唐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板坯连铸的生产实践,分析了结晶器热像图在预测及控制板坯裂纹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现场漏钢数据的分析阐明了裂纹的扩展机理,并且在结晶器内出现裂纹时,热像图上都可以看到小幅的温降现象;简要阐述了纵裂纹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纵向凹陷现象。
帘线钢精炼与连铸过程中夹杂物的研究
潘贻芳1,吴 波1,李秉一1,王 博2,张炯明2,赵新凯2
2014, 30(4):  52-56. 
摘要 ( 1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LD→LF→VD→CC”工艺流程生产帘线钢各工位夹杂物类型、形貌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帘线钢转炉出钢过程中加入帘线钢精炼渣对钢脱硫不利,但为后续精炼预造渣和对钢中夹杂物的变性提供了条件;为了使夹杂物获得良好的塑性,精炼过程中采用中性渣,调渣时禁止使用铝矾土,要求终渣碱度为0.9~1.1;对钢中大型夹杂物的分析发现,多数夹杂物成分为SiO2-Al2O3,部分存在Na2O和K2O,应该是耐火材料卷入造成的。选用优质耐火材料,控制钢水温度、铸坯拉速显得尤为重要。
SUH409L不锈钢冷轧板表面翘皮缺陷分析
陈景锋1,2,倪红卫1,王 伟2,常国栋2,赵鑫淼2
2014, 30(4):  57-60. 
摘要 ( 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扫描电镜对SUH409L铁素体不锈钢冷轧板表面缺陷进行了分析,发现该缺陷是由CaO·TiO2-MgO·Al2O3的复合夹杂物引起;对冶炼过程夹杂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此类夹杂物主要是炼钢过程的氧化产物。钢液脱氧产物在水口内壁上附着,在钢水冲刷作用下进入结晶器中,被凝固坯壳捕捉。在轧制过程中,这些皮下夹杂在冷轧板表面形成缺陷。从夹杂物的产生机理看,可以通过控制钢中的铝含量来降低炉渣的氧化性避免钛的氧化,从而减少钢中CaO·TiO2-MgO·Al2O3夹杂物的生成来改善冷板表面质量。通过工艺优化,冷轧板翘皮缺陷比例从1.294 %降为0.259 %。
辅助技术、材料及设备
首钢京唐铁水包多功能化应用实践
李金柱,王 飞,杨春政
2014, 30(4):  61-64. 
摘要 ( 2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高炉转炉界面通过采用大型铁水包运输车、精确称量、铁水包动态跟踪、铁水包保温等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铁水包多功能化,简化了高炉-转炉界面,缩短了流程,稳定了铁水装入量,降低了铁水温降,提高了KR铁水脱硫处理的温度,为KR高效脱硫提供了良好的热力学条件,KR脱硫终点铁水w(S)稳定地控制在25×10-6以下,为建立“全三脱”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
基于转炉烟气分析的熔池碳含量及温度动态预报
孙江波1,李俊国1,王彦杰2,李朝阳1
2014, 30(4):  65-69. 
摘要 ( 2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烟气分析获得烟气流量及成分,应用碳平衡原理构建的碳积分数学模型可动态预测熔池中的碳含量;对炉气信息延迟性、炉气量、枪位系数和脱碳速率拐点a与b等参数的修正,能够提高熔池碳含量动态预报的精度。在熔池碳含量动态预报的基础上,基于热平衡理论和碳氧反应热力学构建了熔池温度动态预报模型,通过脱碳速率拐点a和b的修正以及分阶段模型的构建,能够提高熔池温度的预报精度。在此基础上采用Visual Basic 6.0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构建了熔池碳含量和温度动态预报系统,利用该系统对一定时期的46炉冶炼数据进行了离线运行,结果表明:终点w(C)<0.2 %时,预报偏差小于0.02 %命中率为84.8 %,模型终点温度预报偏差小于20 ℃命中率为84.8 %,C-T双命中率达到73.9 %,基本满足冶炼对终点命中率的要求。

设计改造
物流仿真技术在紧凑型铁钢界面中的应用
肖 鹏,何腊梅
2014, 30(4):  70-74. 
摘要 ( 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紧凑式“一罐制”铁水运输工艺为钢铁生产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确保该工艺在实际生产中长期顺行,需从生产操作习惯、生产调度、运转准备等方面适应“一罐制”生产。物流仿真技术可建模分析紧凑式“一罐制”铁钢界面的运行特点,提供合理的高炉下配罐模式、经济的在线铁水罐运转数目、优化的空罐/重罐堆存区域、配置合适的铸铁设备能力等,发挥“一罐制”生产中的柔性环节的作用,确保该工艺达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顺行的目的。
综 述
太钢不锈钢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
谷 宇,刘 亮
2014, 30(4):  75-78. 
摘要 ( 2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二厂所配置的主要装备、工艺和炼钢厂在冶炼不锈钢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相应的效果。冶炼400系不锈钢采用铁水为主原料的三步法,特别适合冶炼w(C)≤0.01 %的超低碳铁素体不锈钢,较传统的以废钢为主原料的冶炼方式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冶炼300系不锈钢采用铬镍生铁工艺,铬镍生铁用量达到625 kg/t,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